跳到主要内容

II型NAD(P)H脱氢酶的双靶向能力在陆生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

摘要

背景

II型NAD(PH)脱氢酶位于植物、真菌、原生生物和一些原始动物的线粒体内膜上。然而,最近的观察发现几个拟南芥II型脱氢酶是双靶向蛋白。以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和叶绿体为目标。

结果

在各种植物中都发现了ND蛋白家族的成员。对所有蛋白质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亚细胞靶向预测。将拟南芥、水稻和小立碗芥三种模式植物的所有ND蛋白克隆为N端和c端GFP融合蛋白,并测定亚细胞定位。植物II型脱氢酶的双靶向性被观察到在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已经进化了,并且在不同的植物物种中广泛存在。在所有三个物种的测试中,都发现至少一种NDA和NDB类型的蛋白质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双重靶向作用。另外,在小立碗菌中还发现了两种NDB型蛋白,可靶向叶绿体。研究发现,NDC型蛋白的双靶向作用在植物进化的后期才发生。

结论

II型脱氢酶在植物细胞中的功能将必须根据这个新确定的亚细胞靶向信息重新评估。

背景

真核细胞是由称为细胞器的亚细胞隔间定义的,细胞器的存在允许各种生化途径从胞质环境中分离出来。每个细胞器都包含一种特定的蛋白质补体,在细胞结构中起着特殊的作用。然而,虽然人们认为特定的蛋白质只靶向于一个细胞器,称为定位特异性蛋白质,但现在已经发现大量的蛋白质靶向于多个细胞器,因此被称为双靶向蛋白质。在植物中,已有超过250种蛋白质被鉴定为双靶向蛋白1)[12],其中大部分靶向于线粒体和质体。然而,近年来,蛋白质的双靶向作用也被证明发生在一些额外的细胞器之间,包括: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13.- - - - - -7]、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8- - - - - -10]、质体及细胞核[11]、质体和内质网[12]、线粒体和细胞核[3.1314]、细胞骨架和过氧化物酶体[15]、线粒体和细胞质[16]、质体和细胞质[17].

线粒体呼吸是植物代谢的重要特征,在氧化磷酸化过程中产生ATP。除了与磷酸化相耦合的经典电子传递链外,植物线粒体还包含一个非磷酸化途径。这种替代途径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是II型或鱼藤酮不敏感的NAD(P)H脱氢酶(ND)。II型ND蛋白首次在马铃薯中发现[18]在真菌、原生生物、一些细菌和一些原始动物中也有发现[19].这些II型ND蛋白的功能是,当它们与替代氧化酶(AOX)连接时,它们构成了一个非磷酸化的呼吸通路,使细胞的氧化还原状态逃避腺苷酸的控制[20.].改变II型ND蛋白的表达或使其失活的特定研究表明NAD(P)H氧化能力的作用(nda1)[21];活性氧的形成和表型的改变(ndb4)[19].

近年来,植物II型N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最初的在活的有机体内GFP研究涉及从五个拟南芥ND蛋白融合到GFP的靶向信号,确定了所有蛋白质位于线粒体[22].独立分析使用在体外对分离线粒体的导入分析确定三个ND蛋白(NDB1, NDB2和NDB4)位于线粒体内膜的外部,其中三个被定义为内部的(NDA1, NDA2和NDC1) [23].最后一个蛋白NDB3无法克隆,被认为是一个假基因[23],尽管最近在发芽过程中的转录组分析表明NDB3在发芽非常早的时候表达[24].然而,随后的研究发现,拟南芥ND蛋白实际上是双靶向的,NDA1、NDA2和NDB1被发现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双靶向作用[25]和NDC1,被确定为靶向线粒体和质体[2526].这些研究的不同结论可以很容易地得到一致,因为最初的研究只使用c端GFP标签与目标蛋白的前50到100个n端氨基酸[22].然而,为了确保靶向信号不被删除或阻塞,N端和c端GFP标记都是必要的[925].同样,对于双靶向蛋白,成熟蛋白或乘客蛋白似乎可以影响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靶向[27所以应该测试完整长度的编码序列,以确定完全的靶向能力[25].

虽然需要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互补方法来确定亚细胞定位[28],这对于在多种植物系统中的双靶向蛋白来说是很困难的,需要异构体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器的高纯度。除了拟南芥的蛋白质和细胞器外,这些工具并不存在。在拟南芥中已知的双靶蛋白中,只有29%已经通过2种或2种以上的方法验证1165种蛋白质中的46种)。当我们观察蛋白质组学技术在两个靶细胞器中识别的双靶蛋白时,这个数字下降到15%1165种蛋白质中的24种)。到目前为止,发现双靶蛋白最好和最广泛使用的技术是荧光标记(92%,附加文件1165种蛋白质中的152种)。到目前为止,没有使用GFP标记的双靶向病例被证明是人工制品,尽管可能存在假阴性率,但由于上述结构的性质,假阳性迄今尚未报道。此外,在评估靶向性时,预测和系统发育比较为评估靶向性提供了额外的途径,并与GFP标记一起,可用于确定各种植物物种中蛋白质的靶向能力,在这些情况下,直接使用基因家族的生化方法是不可行的。

鉴于拟南芥中特定ND基因的失活导致表型改变[19因此,对ND蛋白在各种植物中的位置有一个更广泛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因为只有在位置已知的情况下才能正确地确定功能。为了更好地了解植物II型ND蛋白的靶向性,进行了一项研究,以确定所有N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s)栽培稻(大米)和Physcomitrella金属盘因此,为了获得ND蛋白双靶向的系统发育视图,使用GFP融合蛋白分析亚细胞定位。

结果

系统发育分析和亚细胞靶向预测

此前,我们已经确定了一些ND蛋白来自拟南芥双靶向于多个位置,包括: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或线粒体和质体[25].为了更好地了解这种双重靶向能力的广泛程度,我们从许多植物物种中识别了所有的ND型蛋白质,利用各种亚细胞预测程序对每个正交序列进行预测,并根据几个预测程序识别了任何过氧化物酶体1型靶向序列(PTS1) [2930.]和AraPerox数据库[31)(图1和额外的文件2).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的ND同源动物都聚集成三个不同的分支(图1).类型A, B和C(分别用绿色,红色和蓝色表示)。研究发现,A型ND蛋白(绿色)主要被预测靶向于线粒体,这与之前拟南芥的数据一致,NDA1和nda2都具有可切割的线粒体n端靶向信号[23].然而,有趣的是,每个高等植物物种中至少有一个NDA同源物似乎在它们的c端有PTS1信号。使用的预测程序都没有预测过氧化物酶体靶向小立孔菌(Pp)或衣藻(Cr)的NDA蛋白。

图1
图1

植物NAD(P)H脱氢酶的系统发育和亚细胞预测。植物NAD(P)H脱氢酶的系统发育树Vovox carteri(Vc),衣藻reinhardtii(Cr),Physcomitrella金属盘(页),卷柏moellendorffii(Sm),栽培稻(操作系统),玉米Zm评选,葡萄(Vv),拟南芥(在),大豆(通用)云杉glauca(Pg)和杨树trichocarpa(Pt)。的序列酿酒酵母(Sc) NAD(P)H脱氢酶以及NADH脱氢酶聚囊藻属PCC 6803(集胞藻属)和大肠杆菌(大肠杆菌)。每种蛋白质(包括本研究)的预测和实验定位用彩色框表示。橙色=线粒体,绿色=质体,蓝色=过氧化物酶体,黑色=无预测。还显示了最后12个氨基酸(选择的原因是PTS1预测器使用了最后12个氨基酸),假定的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信号(PTS1)的颜色取决于AraPerox数据库确定的强度(深蓝色-主要的PTS1,浅蓝色-次要的PTS1和粉红色-罕见的PTS1)。已知的实验loactions拟南芥ND蛋白取自[2325),对衣藻reinhardtiiNDA1和NDA2源自[32- - - - - -34),对酿酒酵母Ndi1, Nde1 and Nde2 from [35].采用邻域连接法构建系统发生树。每个节点上的数字是1000个重复的百分比引导值。标度条表示每个位点的氨基酸取代数。

在NDB类型的蛋白质中,预测线粒体靶向的频率较低(图1和额外的文件2).这可能是由于NDB蛋白不包含可切割的n端线粒体靶向信号,这是所使用的预测程序的基础[23].然而,大多数(29个中的22个)的NDB蛋白,从小立碗菌到杨树也包含预测的PTS1序列。值得注意的是,NDA和NDB蛋白的PTS1序列在所有物种中都不是保守的。事实上,不同物种的PTS1序列在组成最后一个c端三肽的氨基酸方面是完全不同的;然而,属性保持不变。这表明NDA和NDB蛋白的c端区域对催化功能不是至关重要的。NDC型蛋白质,因其与蓝藻NADH脱氢酶的相似性而得名,并且大多被预测是针对质体的[22)(图1).没有PTS1序列被预测。这与拟南芥NDC1的定位一致,据预测NDC1是可塑性的,但实验表明它同时靶向于线粒体和质体[2526].

NDA蛋白的亚细胞靶向

此前,通过gfp标记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拟南芥中的两种NDA蛋白(AtNDA1和AtNDA2)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双重靶向作用[25].为了证明含有n端线粒体靶向信号和c端PTS1序列的双靶向蛋白所预期的荧光模式,我们在水稻和小立碗菌NDA同源物的分析中包含了拟南芥蛋白。当GFP被放置在AtNDA1和atnda2的c端时,嵌合蛋白在拟南芥细胞悬液和洋葱表皮细胞中都靶向于线粒体(图2),通过GFP与来自线粒体对照的RFP信号的重叠可见。在大多数情况下,GFP信号在线粒体周围呈光晕状。据推测,这是GFP没有完全被拉入线粒体时的结果,此前也曾观察到AtNDA和AtNDB蛋白[25],也可通过线粒体外膜蛋白的GFP标记观察到[36].然而,在本例中,由于已知NDA蛋白位于细胞膜内,因此有可能NDA蛋白的c端位于膜间空间(IMS),并可能产生类似的结果[4].与完整的c端融合相比,AtNDA1和AtNDA2被截断到GFP c端融合的最后10个氨基酸(选择10个氨基酸与之前拟南芥ND靶向研究一致,也与之前的过氧化物酶体蛋白靶向研究一致,也使用了最后10个氨基酸),被发现仅靶向过氧化物酶体(图)2).在两种测试的组织类型中都观察到这种共定位。

图2
图2

拟南芥和水稻NDA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GFP融合到NDA1和NDA2的c端拟南芥(At)和NDA1和NDA2 from栽培稻(Os)。另外,最后10个氨基酸被融合到GFP的c端。亚细胞靶向分析了拟南芥细胞悬液或洋葱表皮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对照。每种结构都显示了蛋白质接入数、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和所用氨基酸的数量。线粒体(M)和过氧化物酶体(Px)被指出。M-RFP -线粒体RFP, Px-RFP -过氧化物酶体RFP。标尺为10 μm。

当用同样的方法分析水稻的两种NDA蛋白(OsNDA1和2)时,得到的结果略有不同。当GFP融合到其c端时,OsNDA1被观察到靶向于线粒体(图2),然而当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到GFP的c端时,没有观察到任何不同的细胞器(图2),与OsNDA1不包含预期的PTS1信号的事实一致。当对OsNDA2的靶向性进行测试时,可以看到它同时靶向于被测试组织中的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图2).因此,至少有一个水稻NDA蛋白显示出双重靶向能力。为了确定Physcomitrella NDA1和NDA2是否也具有明显的双靶向能力,我们进行了相同的一组实验。在洋葱表皮细胞和拟南芥细胞悬液中,小立孔菌NDA蛋白(PpNDA1和PpNDA2)都显示出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双重靶向能力(图)3.)和AtNDA1、AtNDA2和OsNDA2一样。然而,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PpNDA1和PpNDA2靶向过氧化物酶体是令人惊讶的,因为它们不包含任何PTS1信号,也不预测它们是过氧化物酶体(图1).为了测试这种过氧化物酶体靶向是否为伪产物,我们在小立孔菌的组织中表达了小立孔菌的NDA融合,从而消除了跨物种干扰引起的任何错误靶向。同样,PpNDA1和PpNDA2都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双重靶向作用(图3.),表明NDA型蛋白的双重靶向作用在陆生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

图3
图3

小立菌NDA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GFP融合到NDA1和NDA2的c端Physcomitrella金属盘(Pp)。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在GFP的c端。亚细胞靶向分析了拟南芥细胞悬液、洋葱表皮组织和小立碗菌原质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对照。每种结构都显示了蛋白质接入数、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和所用氨基酸的数量。线粒体(M)和过氧化物酶体(Px)被指出。M-RFP -线粒体RFP, Px-RFP -过氧化物酶体RFP。标尺为10 μm。

NDB蛋白的亚细胞靶向研究

三种拟南芥NDB蛋白(AtNDB1、AtNDB2和AtNDB4)此前已被确定为线粒体蛋白[2225],这在本研究中得到了证实(图4).然而,AtNDB1的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到靶向过氧化物酶体的GFP的c端,而AtNDB2和AtNDB4的最后10个氨基酸没有靶向任何不同的细胞器,呈现胞浆状,表明没有靶向性(图4).这证实了AtNDB1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具有双重靶向作用,而AtNDB2和AtNDB4只能靶向线粒体。为了确定NDB蛋白的双靶向是否也发生在水稻中,还分析了两个水稻同源基因(OsNDB1和OsNDB2)。观察到OsNDB1和OsNDB2都能将GFP靶向到线粒体,并且在所有测试的组织中,最后10个氨基酸都能将GFP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图4).这表明在水稻和拟南芥中,NDB蛋白的双重靶向性是保守的。

图4
图4

拟南芥和水稻NDB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将GFP融合到NDB1、NDB2和NDB4的c端拟南芥(At)和NDB1和NDB2 from栽培稻(Os)。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在GFP的c端。亚细胞靶向分析了拟南芥细胞悬液或洋葱表皮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或过氧化物酶体对照。每种结构都显示了蛋白质接入数、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和所用氨基酸的数量。线粒体(M)和过氧化物酶体(Px)被指出。M-RFP -线粒体RFP, Px-RFP -过氧化物酶体RFP。标尺为10 μm。

与水稻和拟南芥不同,小Physcomitrella含有三个NDB同系物(PpNDB1、PpNDB2和PpNDB3),当GFP融合到它们的c端时,GFP在拟南芥细胞悬液中以独特的光晕样荧光定位于线粒体(图5).然而,当同样的结构在洋葱表皮细胞中表达时,PpNDB1和PpNDB2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情况。PpNDB1和PpNDB2不仅可以靶向线粒体,还可以靶向GFP到质体(图5).对于PpNDB3,仅观察到线粒体靶向(图5).当PpNDB1、PpNDB2和PpNDB3的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到GFP的c端时,PpNDB1和PpNDB2都能将GFP靶向到过氧化物酶体上,PpNDB3表现出将GFP靶向到细胞质上(图5).用小立碗菌组织重复GFP测定(图6),正如在洋葱表皮细胞和拟南芥细胞悬液中所见,PpNDB1和PpNDB2都能够将GFP靶向于线粒体、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图6).PpNDB3仅被观察到将GFP靶向于线粒体,即使是在同源系统中(图6).PpNDB3的c端缺乏过氧化物酶体靶向性并不奇怪,因为没有预测到PTS1序列(图1).然而,PpNDB1和PpNDB2靶向质体是出乎意料的。然而,它们与衣藻NDA2蛋白密切相关(图1),它已被证明是一种单一的可塑性蛋白质[3233].值得注意的是,与拟南芥相比,physcomitrela的NDB蛋白在n端也相当长3.),这意味着附加的目标信息,并且由于模糊目标预测器(ATP)预测PpNDB1和PpNDB2都是双重目标(图1和额外的文件2).

图5
图5

小立菌NDB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将GFP融合到NDB1、NDB2和NDB4的c端Physcomitrella金属盘(Pp)。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在GFP的c端。亚细胞靶向分析了拟南芥细胞悬液或洋葱表皮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或质体对照。每种结构都显示了蛋白质接入数、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和所用氨基酸的数量。线粒体(M),质体(Pl)和过氧化物酶体(Px)被指示。M-RFP -线粒体RFP, Px-RFP -过氧化物酶体RFP, Pl-RFP -铂型RFP。标尺为10 μm。

图6
图6

小立碗菌NDB型蛋白在小立碗菌组织中的亚细胞定位。将GFP融合到NDB1、NDB2和NDB4的c端Physcomitrella金属盘(Pp)。最后10个氨基酸融合在GFP的c端。亚细胞靶向分析了小立孔菌原质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过氧化物酶体或质体对照。每种结构都显示了蛋白质接入数、绿色荧光蛋白的位置和所用氨基酸的数量。线粒体(M),质体(Pl)和过氧化物酶体(Px)被指示。M-RFP -线粒体RFP, Px-RFP -过氧化物酶体RFP, Pl-RFP -铂型RFP。标尺为10 μm。

NDC蛋白的亚细胞靶向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在NDA、NDB和NDC蛋白组成的三个分支中,NDC是最古老的类群,在进化早期就出现了分支。关于NDC蛋白的靶向能力,在拟南芥、水稻和小立碗菌中仅发现一个同源物。当拟南芥NDC1 (AtNDC1)与GFP融合表达时,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模式。在拟南芥细胞悬浮液中可以观察到一个清晰的塑料定位,然而,在洋葱表皮细胞中可以观察到明确的靶向线粒体和质体(图7).由于AtNDC1先前被证明可导入分离的拟南芥线粒体中[232526可以得出结论,AtNDC1对线粒体和质体具有双重靶向作用[2526].

图7
图7

小立菌NDC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GFP融合到NDC型蛋白的C端拟南芥(在),栽培稻(Os)和Physcomitrella金属盘(Pt)。亚细胞靶向分析了拟南芥细胞悬浮液、洋葱表皮组织和小立碗菌NDC1的亚细胞靶向,也分析了小立碗菌原腺组织以及RFP标记的线粒体或质体对照。蛋白的加入数量、GFP的位置和使用的氨基酸的数量显示了每个结构。显示线粒体(M)和质体(Pl)。M-RFP -线粒体RFP, Pl-RFP -质体RFP。标尺为10 μm。

为了确定NDC1的双重靶向何时出现,我们分析了水稻(OsNDC1)和小立碗菌(PpNDC1)的靶向能力。对于OsNDC1,我们看到了与AtNDC1相似的模式,即在拟南芥细胞悬浮液中观察到质体靶向性,并且在洋葱表皮细胞中双靶向于线粒体和质体(图7).对于PpNDC1,在拟南芥悬液和洋葱表皮细胞中只观察到质体靶向(图7).GFP标记小立碗菌组织中的PpNDC1仅导致质体靶向(图7).这些结果表明,在小Physcomitrella等低等植物中,NDC1蛋白仅靶向于质体,而在拟南芥和水稻等高等植物中,NDC1蛋白在植物进化过程中获得了靶向于线粒体的能力。

讨论

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植物ND蛋白在陆生植物中的靶向能力。水生绿藻和陆生植物在10亿多年前就分化了[37].对衣藻ND蛋白编码基因的检测发现了5个基因。衣藻和高等植物NDA蛋白最接近的同源蛋白是CrNDA1(图1).CrNDA1已被确定为线粒体内蛋白,在缺乏复合体I的情况下参与线粒体基质NADH的氧化[34].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PpNDA1和PpNDA2都是双靶向于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图3.),表明NDA的双重靶向作用在陆生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虽然PpNDA1和PpNDA2中的三肽SRF预计不会直接过氧化物酶体导入(附加文件2),已被实验证实为植物PTS1三肽[30.38].预测和实验数据之间的靶向性矛盾可能是由于对于非规范的PTS1三肽的靶向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上游序列[39].非规范PTS1蛋白预测不准确的原因是含有规范PTS1三肽的蛋白在数据集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大多数缺乏上游增强序列用于靶向[30.39].在拟南芥和水稻等被子植物中,NDA蛋白的双靶向作用不仅是保守的,而且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作用通过获得规范的PTS1靶向信号而“加强”。AtNDA1、AtNDA2和OsNDA2中均含有PTS1三肽SRI;许多已知的以过氧化物酶体为靶点的蛋白质的一个特征[38].综上所述,虽然不能精确地确定陆生植物获得双目标能力的时间,但它发生得较早,且具有保守性。

衣藻和高等植物NDB蛋白之间最接近的同源NDB是CrNDA2(我们保留了以前的出版物中的名称,但它与NDB家族聚集在一起(图1))。已有研究表明,CrNDA2位于质体的类囊体膜内,对衣藻非光化学质体醌还原和相关过程至关重要[3233].质体定位是有趣的,因为小立孔菌NDB蛋白(PpNDB1和2)也靶向质体(图5而且6),除了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据推测,与拟南芥和水稻NDB蛋白相比,衣藻单胞菌和小立孔菌蛋白质能够靶向质体,因为它们包含一个n端延伸3.).这个扩展范围从衣藻中的26个氨基酸到PpNDB1和PpNDB2中的60个氨基酸;它可能为质体携带额外的靶向信号。关于植物NDB蛋白的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作用,我们也可以假设这种靶向能力在植物进化的很早就出现了。分析CrNDA2的c端端,虽然预测不出它是过氧化物酶体,但它确实包含三肽SRV,之前已经证明它可以靶向过氧化物酶体[38].然而,以往的研究只对分离的质体和线粒体进行western blot,没有进行过氧化物酶体的检测[3233].有可能即使在衣藻中,NDB型蛋白也具有过氧化物酶体靶向能力。在质体靶向方面,这种能力在拟南芥和水稻的高等植物中已经丧失,可能是由于衣藻单胞菌和小立孔菌序列中n端延伸缺失所致。质体靶向性缺失的一个可能原因是,在高等植物中,质体含有一种I型ND,它在非光化学质体醌还原中起作用,然而,这类基因在许多绿藻基因组中是不存在的,包括衣藻[40].小立菌属的情况可能是中间形式,因为小立菌属同时包含I型和II型ND蛋白。这与植物从质体中只有II型ND蛋白开始,然后获得I型ND蛋白,这将促进II型ND蛋白的损失是一致的。因此,NDB样蛋白在高等植物质体中的作用就显得多余了。

NDC型蛋白质的进化史似乎更简单,因为每个植物基因组只编码该基因的一个副本。然而,这些蛋白在不同模式植物中的靶向能力是不一样的。目前,尚没有针对高等植物中与NDC蛋白最接近的同源物衣藻CrNDA5的靶向研究数据。最近,人们对AtNDC1在质体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AtNDC1被发现参与了质体醌类似物的还原在体外并影响整个塑醌池的氧化还原状态在活的有机体内26].AtNDC1也被证明是正常铂色-8积累所必需的,并且是维生素K(1)产生所必需的[26].AtNDC1也被发现与质体内的质体球蛋白有关[4142].人们很容易推测,NDC1蛋白在所有植物物种中都具有相同的功能,但目前还没有关于NDC1蛋白在拟南芥以外的功能数据。然而,事实是,在所有被分析的物种中都发现了一种NDC1蛋白1)表明它在植物中确实具有必要的功能。看来,NDC1蛋白的靶向能力和AtNDC1的功能数据支持了NDC1蛋白的线粒体靶向是一种新获得的现象的假设。然而,NDC1蛋白在线粒体内膜中的确切作用尚未确定。

植物ND蛋白对线粒体(和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双重靶向作用似乎在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我们目前还不能准确地确定这一日期,因为我们不能排除NDA和NDB类型蛋白质的可能性衣藻reinhardtii靶向过氧化物酶体。根据小立碗菌中ND蛋白靶向过氧化物酶体的结果,缺乏预测的PTS1序列不足以可靠地说ND蛋白不靶向过氧化物酶体。因此ND蛋白来自衣藻reinhardtii也可能靶向过氧化物酶体。

许多研究试图确定II型ND蛋白在高等植物中的细胞作用。通过利用不同ND蛋白的过表达和失活,已经证明ND蛋白在NAD(P)H氧化能力中发挥作用(nda1)[21],调节叶片NADPH/NADP +总比值(NDB1过表达子)[43]、活性氧形成及耐盐性(ndb4)[19].ND蛋白的功能被假设为一个专属的线粒体定位。然而,正如本研究和其他研究所显示的[14445],蛋白质的靶向能力取决于测试组织和所使用的结构,不能排除细胞特异性,即在特定类型的细胞中可能发生双重靶向。先前的研究分析了NDB1在马铃薯块茎中的位置,结论是过氧化物酶体中没有NDB1 [4647].这项研究的差异可能是由于几个原因,首先,在靶向和积累之间存在差异,马铃薯块茎的专门存储组织可能不是研究酶的位置的理想组织,特别是在茎/芽表型被检测的情况下。其次,所使用的方法存在一些技术问题。用于从线粒体中纯化过氧化物酶体的方法[48],声称可以产生纯细胞器,交叉污染只有2%或更少。然而,在这两种情况下,只使用过氧化氢酶活性来验证细胞器纯度[4647].随后在酵母、哺乳动物和植物系统中的蛋白质组学研究表明,线粒体污染是过氧化物酶体最丰富的污染物,反之亦然[49].过氧化氢酶甚至存在于高度纯化的线粒体中[50].这表明以往研究中使用的免疫方法定量和灵敏度不够[4647].

虽然如上所述,ND蛋白在线粒体和质体中的各种作用已经被归因于,但在过氧化物体中没有描述功能。II型ND蛋白能够氧化NADH和NADPH,两者都是通过异柠檬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和6-磷酸葡萄糖酸脱氢酶在过氧化物酶体中产生的。在植物过氧化物酶体中,苹果酸脱氢酶和羟酰基辅酶a脱氢酶也能产生NADH [51].虽然其他酶可以氧化过氧化物酶体中的NADH和NADPH,但这也适用于线粒体和质体,它们有多个氧化NADH或NAD(P)H的系统[5253].

植物ND蛋白的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双靶向获得的性质尚不清楚,但由于它只需要蛋白质末端3个氨基酸的修饰,因此可以很容易地设想它是可以发生的。还可以看到,不同物种的不同ND蛋白中,并非所有的PTS1序列都是相同的(图1)1).这表明后三个氨基酸由于功能限制而不保守。这是由酵母II型ND蛋白Ndi1的晶体结构支持的,说明酶活性不需要c端区域[5455].相反,将Ndi1连接到线粒体内膜需要c端区域。这可能意味着II型NDs的c端区域可能容易发生突变,而不影响蛋白质的催化活性。但可能会改变功能,因为蛋白质现在被定位到一个额外的位置,在那里它可以执行一个新的功能。

植物中ND蛋白对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的双重靶向是有趣的,因为它涉及蛋白质两端不同的两个靶向信号。此前已有报道称,这种情况在拟南芥酰基激活酶中自然发生,它们显示出相同的靶向信号排列,只是线粒体信号被叶绿体信号取代[56],一种人工合成的蛋白质含有叶绿体靶向信号的小亚单位的rubisco (SSU)连接到RFP和GFP和PTS1信号,实际上可以靶向叶绿体和过氧化物酶体在活的有机体内57].这表明两种信号都可以在细胞环境中被识别,即使n端信号会在c端之前从核糖体中出现,这与之前对双靶向蛋白靶向信号的研究略有不同[5859].但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之间的双重靶向,其中靶向信号都位于n端。因此,可能会发生输入或结合因子的调节,以分配双靶向蛋白。

结论

总之,本研究表明ND蛋白靶向于陆地植物的多个细胞器(图8).我们从三个主要的植物类群中评估了目标,Dicots =拟南芥,Moss = Physcomitrella, Monocot =水稻,其中我们使用葱(洋葱)。因此,针对属于该主要植物群的所有三种植物进行了评估。这种多重定位能力在陆生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重要的是,对蛋白质位置的了解要尽可能从各种各样的来源获得。虽然像拟南芥这样的模型提供了很多信息,但不应该假设所有植物在同源蛋白的位置方面都是一样的。蛋白质的靶向信号比蛋白质的活性位点受特定序列要求的约束更小,因此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获得和/或改变。虽然不可能像在拟南芥中那样对多种植物的亚细胞蛋白质组进行同样程度的研究,但如果不考虑进化差异,就意味着所有植物都应该是相同的,而从定义上看,事实并非如此。

图8
图8

植物II型ND蛋白亚细胞定位研究综述。结合本研究的结果和其他有关四种模式植物亚细胞位置的研究(莱茵衣藻,小立碗藻,拟南芥而且栽培稻)的II型ND蛋白。问号表示可能的定位。绿色的叶绿体,红色的线粒体和蓝色的过氧化物酶体。

方法

生物信息学分析

所有拟南芥II型NAD(P)H脱氢酶蛋白序列均从TAIR网站(http://www.arabidopsis.org) (NDA1;At1g07180 NDA2;At2g29990。NDB1;At4g28220 NDB2;At4g05020 NDB3;At4g21490 NDB4;At2g20800 NDC1;At5g08740),并用于BlastP [60]搜索对卡特团藻,莱茵衣藻(衣藻),Physcomitrella金属盘卷柏moellendorffii栽培稻玉米葡萄大豆,杨树trichocarpa蛋白质数据库使用Phytozome网站(http://www.phytozome.net).Blastx搜索用于识别蛋白质云杉glauca在NCBI数据库(http://www.ncbi.nlm.nih.gov)[60].已知的序列大肠杆菌酿酒酵母,聚囊藻属PCC 6803NADH脱氢酶从NCBI网站下载(http://www.ncbi.nlm.nih.gov).亚细胞定位预测使用Predotar [61], TargetP [62和Wolfpsort [63].ATP预测因子[64]也被用来预测一个给定的蛋白质被线粒体和质体双重靶向的概率。使用PTS1预测器预测过氧化物酶体靶向[29], PredPlantPTS1 [30.],并将最后3个c端氨基酸与AraPerox数据库中已知的PTS1序列进行比较[31].系统发育分析首先使用MAFFT对所有蛋白质进行多重序列比对[65].系统发育树的计算采用MEGA 5 [66]采用邻连统计方法,自举复制数为1000。

载体的克隆与构建

RNA提取的拟南芥栽培稻而且Physcomitrella金属盘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使用RNeasy试剂盒(Qiagen, Melbourne)进行。使用SuperScript™III第一链合成系统(Invitrogen,悉尼)进行反转录。部分基因的cDNA克隆从基于知识的水稻分子生物学百科全书(KOME)中获得[67]或理研生物资源中心[68].用cDNA或cDNA克隆体作为模板,扩增全长cDNA或终止密码子前最后的c端10个氨基酸,克隆成N端和c端GFP载体[3.25)使用重组网关技术(Invitrogen,悉尼)。的目标信号Pisum一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SSU)的小亚基Cucubita sp.苹果酸合酶与RFP融合,分别作为质体和过氧化物酶体标记[3.69].线粒体对照使用了三种不同的结构。拟南芥悬浮细胞的靶向信号大豆使用替代氧化酶(AOX) [3.].对于洋葱细胞,细胞色素c氧化酶IV靶向信号来自酿酒酵母熔合到mCherry被利用[70].最后,融合在mCherry上的小立碗菌替代氧化酶(Pp1s183_11V6)的全长编码序列被用于小立碗菌的组织[45].

Subcellullar本地化

如前所述,GFP和RFP/mCherry融合载体在拟南芥细胞悬液和洋葱表皮细胞上进行生物协同转化[3.].简单地说,使用PDS-1000/He生物转化系统(Bio-Rad, Sydney)将每个GFP和RFP质粒各5 μg共沉淀到金颗粒上,并轰发于4天大的拟南芥细胞悬液和新鲜剥皮的洋葱表皮细胞上。对于假定的小立孔菌蛋白,也在7天大的原质组织上进行转化。在22°C (Physcomitrella为25°C)黑暗条件下孵育12-24小时后,使用BX61 Olympus显微镜(Olympus, Melbourne)在100倍放大下观察GFP和RFP的表达,激发波长为460/480 nm (GFP)和535/555 nm (RFP),发射波长为495-540 nm (GFP)和570-625 nm (RFP)。图像是使用Cell捕获的R成像软件(Olympus, Melbourne)如前所述[3.].

参考文献

  1.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蛋白质在细胞器中的转运:蛋白质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重靶向作用。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29(5):557 - 557。10.1111 / j.1742-4658.2009.06876.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 Carrie C, Small I:重新评价蛋白质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靶向作用。生物化学学报,2013,33(2):253-259。10.1016 / j.bbamcr.2012.05.029。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拟南芥中双靶蛋白的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2009,29(6):369 - 369。10.1111 / j.1365 - 313 x.2008.03745.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 Carrie C, Giraud E, Duncan O, Xu L, Wang Y, Huang S, Clifton R, Murcha M, Filipovska A, Rackham O,等:拟南芥MIA40在线粒体和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组装中的保守和新功能。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0,29(4):369 - 369。10.1074 / jbc.M110.121202。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 Mano S, Nakamori C, Kondo M, Hayashi M, Nishimura M:一种拟南芥动力学相关蛋白,DRP3A,控制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分裂。植物学报,2004,38(3):487-498。10.1111 / j.1365 - 313 x.2004.02063.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 张旭,胡娟:拟南芥过氧化物酶体裂变需要两个小蛋白家族:DYNAMIN-RELATED PROTEIN3和FISSION1。植物杂志:细胞和分子生物学。2009, 57(1): 146-159。10.1111 / j.1365 - 313 x.2008.03677.x。

    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7. 张小成,胡建平:FISSION1A和FISSION1B蛋白介导拟南芥过氧化物酶体和线粒体的裂变。植物学报,2008,1(6):1036-1047。10.1093 / mp / ssn05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8. Sapir-Mir M, Mett A, Belausov E, Tal-Meshulam S, Frydman A, Gidoni D, Eyal Y:拟南芥异戊二烯基二磷酸异构酶过氧化物酶体定位提示植物类异戊二烯酸途径的部分区隔到过氧化物酶体中。植物生理学报,2008,29(3):369 - 369。10.1104 / pp.108.127951。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9. Reumann S, Babujee L, Ma C, Wienkoop S, Siemsen T, Antonicelli GE, Rasche N, Luder F, Weckwerth W, Jahn O:拟南芥叶片过氧酶体蛋白质组分析揭示了新的靶向肽、代谢途径和防御机制。植物科学学报,2007,19(10):3170-3193。10.1105 / tpc.107.05098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0. Reumann S, Quan S, Aung K, Yang P, Manandhar-Shrestha K, Holbrook D, Linka N, Switzenberg R, Wilkerson CG, Weber AP,等:拟南芥叶片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质组分析结合体内亚细胞靶向验证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具有新的代谢调节功能。植物生理学报,2009,30(1):369 - 369。10.1104 / pp.109.137703。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1.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拟南芥和水稻转录因子质体和线粒体靶向性的比较研究。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29(6):633 - 636。10.1007 / s00438 - 007 - 0214 - 4。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2. Levitan A, Trebitsh T, Kiss V, Pereg Y, Dangoor I, Danon A:蛋白质二硫异构酶RB60对叶绿体和内质网的双重靶向作用。中国生物工程学报,2005,29(4):369 - 369。10.1073 / pnas.0500676102。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3. Hammani K、Gobert A、Hleibieh K、Choulier L、Small I、Giege P:拟南芥双定位五肽重复蛋白与参与基因表达调控的核蛋白相互作用植物细胞学报,2011,23(2):730-740。10.1105 / tpc.110.081638。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4. Duchene AM, Giege P:双定位线粒体和核蛋白作为植物基因表达调控因子。植物科学学报,2012,3:221-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5. Albrecht V、Simkova K、Carrie C、del戏弄E、Giraud E、Whelan J、Small ID、Apel K、Badger MR、Pogson BJ:拟南芥叶绿体发育需要细胞骨架和过氧化物酶体靶向的雪子叶3蛋白。植物学报,2010,22(10):3423-3438。10.1105 / tpc.110.074781。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6. Sass E, Blachinsky E, Karniely S, Pines O:酵母富马酶的线粒体和胞质异构体是单一翻译产物的衍生物,具有相同的氨基末端。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26(4):369 - 369。10.1074 / jbc.M106061200。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7. Thatcher LF, Carrie C, Andersson CR, Sivasithamparam K, Whelan J, Singh KB:拟南芥谷胱甘肽s -转移酶F8基因的差异表达和亚细胞靶向性通过替代转录起始位点实现。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29(4):359 - 359。10.1074 / jbc.M702207200。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8. Rasmusson AG, Svensson AS, Knoop V, Grohmann L, Brennicke A:高等真核生物中酵母和细菌鱼藤酮不敏感NADH脱氢酶的同源物:两种酶存在于马铃薯线粒体中。植物学报,1999,20(1):79-87。10.1046 / j.1365 - 313 x.1999.00576.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19. Smith C, Barthet M, Melino V, Smith P, Day D, Soole K:线粒体替代NAD(P)H脱氢酶NDB4的改变导致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组成、植物生长和对氧化应激反应的改变。植物生理学报,2011,32(6):673 - 673。10.1093 /卡式肺囊虫肺炎/ pcr073。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0. cliton R, Lister R, Parker KL, Sappl PG, Elhafez D, Millar AH, Day DA, Whelan J:胁迫诱导拟南芥呼吸链替代成分共表达。植物生物学杂志,2004,23(2):369 - 369。10.1007 / s11103 - 005 - 5514 - 7。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1. Moore CS, Cook-Johnson RJ, Rudhe C, Whelan J, Day DA, Wiskich JT, Soole KL:拟南芥线粒体内非磷酸化NAD(P)H脱氢酶AtNDI1的鉴定。植物生理学报,2003,33(4):378 - 378。10.1104 / pp.103.029363。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2. Michalecka AM、Svensson AS、Johansson FI、Agius SC、Johanson U、Brennicke A、Binder S、Rasmusson AG:编码线粒体II型NAD(P)H脱氢酶的拟南芥基因进化起源不同,对光的响应也不同。植物生理学报,2003,23(2):449 - 452。10.1104 / pp.103.024208。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3.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等。拟南芥线粒体选择性NAD(P)H脱氢酶的克隆及表达分析。植物细胞学报,2006,47(1):43-54。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4.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徐琳,等:拟南芥发育过程中RNA处理和细胞器代谢的一个关键转录组分析揭示了拟南芥萌发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发育开关。植物生理学报,2011,32(3):369 - 369。10.1104 / pp.111.18312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5. Carrie C, Murcha MW, Kuehn K, Duncan O, Barthet M, Smith PM, Eubel H, Meyer E, Day DA, Millar AH,等:II型NAD(P)H脱氢酶靶向拟南芥中的线粒体和叶绿体或过氧化物酶体。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8,32(4):369 - 369。10.1016 / j.febslet.2008.07.061。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6. Eugeni Piller L、Besagni C、Ksas B、Rumeau D、Brehelin C、Glauser G、Kessler F、Havaux M: II型叶绿体脂滴NAD(P)H醌氧化还原酶对丙烯醌代谢和维生素K1积累至关重要。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1,29(4):359 - 359。10.1073 / pnas.1104790108。

    PubMed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7. 冯·勃劳恩,萨贝蒂,汉尼克-乔伊斯,顾杰,施莱夫,乔伊斯:植物tRNA核苷基转移酶的双靶向作用:不仅仅是信号。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7,32(5):366 - 36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8. 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等:植物蛋白亚细胞定位与功能定位的关系。植物细胞学报,2009,21(6):1625-1631。10.1105 / tpc.109.06601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29. Neuberger G, Maurer-Stroh S, Eisenhaber B, Hartig A, Eisenhaber F:含氨基酸序列蛋白质的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信号1的预测。中华分子生物学杂志,2003,28(3):581-592。10.1016 / s0022 - 2836 (03) 00319 - 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0. Reumann S, Buchwald D, Lingner T: PredPlantPTS1:预测植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的Web服务器。植物科学进展,2012,3:194-

    PubMed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1. 鲁曼,马志刚,李志刚,李志刚,等。拟南芥植物过氧化物酶体蛋白质的研究进展。植物生理学报,2004,26(1):366 - 366。10.1104 / pp.104.043695。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2. Desplats C, Mus F, Cuine S, Billon E, Cournac L, Peltier G:衣藻叶绿体中还原质体醌的II型NAD(P)H脱氢酶Nda2的表征。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9,29(6):369 - 369。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3. Jans F, Mignolet E, Houyoux PA, Cardol P, Ghysels B, Cuine S, Cournac L, Peltier G, Remacle C, Franck F: II型NAD(P)H脱氢酶介导衣藻叶绿体中不依赖光的质体醌还原。中国生物工程学报,2008,29(4):369 - 369。10.1073 / pnas.0806896105。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4. Lecler R, Vigeolas H, emmonds - alt B, Cardol P, Remacle C:莱因衣藻线粒体内ii型NADH脱氢酶的表征。中华医学杂志,2012,58(4):205-216。10.1007 / s00294 - 012 - 0378 - 2。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5. Reinders J, Zahedi RP, Pfanner N, Meisinger C, Sickmann A:全酵母线粒体蛋白质组:线粒体蛋白质组的多维分离技术。蛋白质组学学报,2006,5(7):1543-1554。10.1021 / pr050477f。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6. Duncan O, Taylor NL, Carrie C, Eubel H, Kubiszewski-Jakubiak S, Zhang B, Narsai R, Millar AH, Whelan J:多种证据表明拟南芥线粒体外膜的定位信号、形态和脂质生物合成机制。植物生理学报,2011,29(3):369 - 369。10.1104 / pp.111.183160。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7. Merchant SS, Prochnik SE, Vallon O, Harris EH, Karpowicz SJ, Witman GB, Terry A, Salamov A, Fritz-Laylin LK, Marechal-Drouard L,等:衣藻基因组揭示了动物和植物关键功能的进化。科学通报,2007,29(5):559 - 561。10.1126 / science.114360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8. Lingner T, Kataya AR, Antonicelli GE, Benichou A, Nilssen K, Chen XY, Siemsen T, Morgenstern B, Meinicke P, Reumann S:结合机器学习方法和体内亚细胞靶向分析识别新的植物过氧酶体靶向信号。植物学报,2011,23(4):1556-1572。10.1105 / tpc.111.084095。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39. Chowdhary G, Kataya AR, Lingner T, Reumann S:非规范过氧化物酶体靶向信号:新型PTS1三肽的识别和增强子元素的计算排列分析。植物生物学杂志,2012,12:142-10.1186/1471-2229-12-142。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0. Robbens, Derelle E, Ferraz C, Wuyts J, Moreau H, Van de Peer Y:最小的真核生物Ostreococcus tauri:细胞器基因组的完整叶绿体和线粒体DNA序列是压实的例子。中华分子生物学杂志,2007,24(4):956-968。10.1093 / molbev / msm012。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1. Ytterberg AJ, Peltier JB, van Wijk KJ:叶绿体和染色体质体中质体球蛋白的蛋白质图谱,代谢酶差异积累的一个令人惊讶的位点。植物生理学报,2006,26(3):394 - 394。10.1104 / pp.105.076083。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2. Lundquist PK, Poliakov A, Bhuiyan NH, Zybailov B, Sun Q, van Wijk KJ:基于定量蛋白质组学和全基因组共表达分析的拟南芥叶绿体蛋白组功能网络。植物生理学报,2012,38(3):369 - 369。10.1104 / pp.111.193144。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3. 刘玉杰,Norberg FE, Szilagyi A, De Paepe R, Akerlund HE, Rasmusson AG:转基因烟草线粒体外源NADPH脱氢酶对叶片NADPH/NADP +比值的调节作用。植物生理学报,2008,29(2):369 - 369。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4. 张斌,张晓燕,张晓燕,张晓燕。拟南芥线粒体应激反应的研究进展。植物学报,2009,2(6):1310-1324。10.1093 / mp / ssp053。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5. 徐琳,李丽萍,王晓燕,王晓燕,王晓燕。植物双靶向蛋白的获取、保护与丢失。植物生理学报,2013,26(2):349 - 359。10.1104 / pp.112.210997。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6. 刘宇佳,nnes - nesi A, Wallstrom SV, Lager I, Michalecka AM, Norberg FE, Widell S, Fredlund KM, Fernie AR, Rasmusson AG:氧化还原介导的差异表达外源线粒体NADPH脱氢酶的转基因烟(nictiana sylvestris)茎抽抽。植物生理学报,2009,30(3):369 - 369。10.1104 / pp.109.136242。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7. Rasmusson AG, Agius SC:植物中鱼藤酮不敏感的NAD(P)H脱氢酶:线粒体中原生蛋白质的免疫检测和分布。植物生理学报,2001,39(12):1057-1066。10.1016 / s0981 - 9428(01) 01334 - 1。

    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8. Struglics A, Fredlund KM, Rasmusson AG, m’ller IM:完整马铃薯块茎过氧化物酶体膜中存在短氧化还原链以及苹果酸脱氢酶与过氧化物酶体膜的联系。植物工程学报,1998,28(1):19-28。10.1111 / j.1399-3054.1993.tb01755.x。

    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49. Eubel H, Meyer EH, Taylor NL, Bussell JD, O'Toole N, Heazlewood JL, Castleden I, Small ID, Smith SM, Millar AH:通过对拟南芥细胞培养过氧酶体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揭示了新的蛋白质、推测的膜转运蛋白和一个完整的代谢网络。植物生理学报,2008,29(4):369 - 369。10.1104 / pp.108.12999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0. 李沛平,郭杰,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李志刚:表面电荷净化植物线粒体的自由流电泳。植物学报,2007,32(3):366 - 366。10.1111 / j.1365 - 313 x.2007.03253.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1. 过氧化物酶体在光合生物代谢整合和进化多样性中的作用。植物生态学报,2002,30(4):361 - 361。10.1016 / s0031 - 9422(02) 00179 - 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2. 植物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中脱氢酶的多样性。线粒体。2008,8(1):47-60。10.1016 / j.mito.2007.10.004。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3. Livingston AK, Cruz JA, Kohzuma K, Dhingra A, Kramer DM:一种涉及NADPH脱氢酶复合物的高循环电子围绕光系统I (hcef)流动的拟南芥突变体。植物学报,2010,22(1):221-233。10.1105 / tpc.109.071084。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4. 冯燕,李伟,李娟,王娟,葛娟,徐东,刘勇,吴坤,曾强,吴建伟,等:ii型线粒体NADH脱氢酶的结构研究。自然科学学报,2012,42(4):478-482。10.1038 / nature11541。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5. Iwata M, Lee Y, Yamashita T, Yagi T, Iwata S, Cameron AD, Maher MJ:酵母NADH脱氢酶(Ndi1)的结构揭示了水溶性和脂溶性底物的重叠结合位点。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12,29(4):359 - 359。10.1073 / pnas.1210059109。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6. Hooks KB, Turner JE, Graham IA, runion J, Hooks MA:拟南芥酰基激活酶的gfp标记提出了过氧化物酶体-叶绿体导入竞争与双重定位的问题。植物生理学报,2012,29(6):633 - 636。10.1016 / j.jplph.2012.05.02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7. Sommer M, Rudolf M, Tillmann B, Tripp J, Sommer MS, Schleiff E: Toc33和Toc64-III在拟南芥叶绿体前体蛋白导入中的协同作用。植物细胞环境学报,2013,36(5):970-983。10.1111 / pce.12030。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8. Berglund AK, Pujol C, Duchene AM, Glaser E:确定氨基酸trna合成酶对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双重靶向决定因素。中华分子生物学杂志,2009,32(4):394 - 394。10.1016 / j.jmb.2009.08.072。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59. 张晓燕,张晓燕,张晓燕,等。双靶向豌豆谷胱甘肽还原酶靶向信号的研究。植物生物学杂志,2003,23(3):341-35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0. Altschul SF, Gish W, Miller W, Myers EW, Lipman DJ:基本的局部对齐搜索工具。中华分子生物学杂志1990,215(3):403-410。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1. Small I, peters N, Legeai F, Lurin C: Predotar:用于快速筛选N端靶向序列的蛋白质组的工具。蛋白质组学,2004,4(6):1581-1590。10.1002 / pmic.200300776。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2. Emanuelsson O, Nielsen H, Brunak S, von Heijne G:基于蛋白质n端氨基酸序列的亚细胞定位预测。中华分子生物学杂志,2000,300(4):1005-1016。10.1006 / jmbi.2000.3903。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3. Horton P, Park KJ, Obayashi T, Fujita N, Harada H, Adams-Collier CJ, Nakai K: WoLF PSORT:蛋白质定位预测器。核酸Res. 2007, 35 (Web Server issue): W585-W587。

    PubMed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4. Mitschke J, Fuss J, Blum T, Hoglund A, Reski R, Kohlbacher O, Rensing SA:双蛋白靶向植物细胞器的预测。植物生态学报,2009,32(1):394 - 394。10.1111 / j.1469-8137.2009.02832.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5. Katoh K, Misawa K, Kuma K, Miyata T: MAFFT:一种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多序列快速对齐新方法。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2,30(14):3059-3066。10.1093 / nar / gkf436。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6. Tamura K, Peterson D, Peterson N, Stecher G, Nei M, Kumar S: MEGA5:使用最大似然、进化距离和最大简约法的分子进化遗传学分析。分子生物学与病原学杂志,2011,28(10):2731-2739。10.1093 / molbev / msr121。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7. Kikuchi S, Satoh K, Nagata T, Kawagashira N, Doi K, Kishimoto N, Yazaki J, Ishikawa M, Yamada H, Ooka H,等:28000多个粳稻cDNA克隆的收集、定位和注释。科学通报,2003,29(5):376- 376。10.1126 / science.1081288。

    PubMed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8. Nishiyama T, Fujita T, Shin IT, Seki M, Nishide H, Uchiyama I, Kamiya A, Carninci P, Hayashizaki Y, Shinozaki K,等:小Physcomitrella patens配子体转录组和拟南芥的比较基因组学:对陆生植物进化的意义。美国国家科学研究院。地球物理学报,2003,30(4):371 - 371。10.1073 / pnas.0932694100。

    PubMed中科院公共医学中心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69. Carrie C, Murcha MW, Millar AH, Smith SM, Whelan J:拟南芥5个基因编码的9个3-酮酰基辅酶a硫溶酶(KATs)和乙酰乙酰辅酶a硫溶酶(ACATs)对过氧化物酶体或胞浆有靶向作用,而对线粒体没有靶向作用。植物生物学杂志,2004,23(1):378 - 378。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70. Nelson BK,蔡X, Nebenfuhr A:拟南芥和其他植物体内多色细胞器标记的共定位研究。植物学报,2007,26(6):366 - 366。10.1111 / j.1365 - 313 x.2007.03212.x。

    PubMed中科院文章谷歌学术搜索

下载参考

致谢

这项工作得到了LX的WA州政府研究生奖学金和JW的澳大利亚研究委员会发现补助金DP0664692的支持。CC由亚历山大·冯·洪堡基金会的洪堡博士后研究员奖学金支持。

作者信息

从属关系

作者

相应的作者

对应到克里斯·凯莉

额外的信息

相互竞争的利益

作者声明他们没有竞争利益。

作者的贡献

LX在SRL和MM的协助下完成了实验工作,CC和JW监督了研究的分析、设计和实施。CC和JW起草了手稿。所有作者阅读并批准了最终稿件。

电子辅料

12870 _2013_1309_moesm1_esm.xlsx

附加文件1:植物中已知的双靶蛋白列表。每种蛋白质都标明其已知位置、植物种类、注册号和功能描述。还指出了用于确定双目标的方法。蛋白质组学列指的是蛋白质组学研究中是否已在其两个靶细胞器中鉴定出该蛋白质。(XLSX 44 KB)

12870 _2013_1309_moesm2_esm.xls

附加文件2:拟南芥,水稻和小立碗菌NDC型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植物NAD(P)H脱氢酶亚细胞定位数据综述。表示每种蛋白质的种类和注册号。每种蛋白质的预测和确认的亚细胞定位被指出。还显示了已知的植物过氧化物酶体1型(PTS1)靶标信号,从Araperox数据库的分类排序。蓝色表示PTS1分类。M =线粒体,Pl =质体,Px =过氧化物酶体。(XLS 58 KB)

12870 _2013_1309_moesm3_esm.pdf

额外的文件3:NDB蛋白n端多序列比对。的n端区域的多重序列对齐衣藻reinhardtii(Cr),Physcomitrella金属盘(页),栽培稻(Os)和拟南芥(At) NDB蛋白序列。红框突出显示的是衣藻单胞菌和小立孔菌属序列中发现的n端扩展。(PDF 863 KB)

作者提交的图片原始文件

权利和权限

开放获取本文由BioMed Central Ltd.授权发布。这是一篇开放获取文章,根据创作共用授权协议(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2.0),它允许在任何媒体上不受限制地使用、分发和复制,只要原著被恰当地引用。

再版和权限

关于这篇文章

引用这篇文章

徐丽娟,罗正荣,默查,m。wet al。II型NAD(P)H脱氢酶的双靶向能力在陆生植物进化的早期就出现了。BMC植物杂志13,100(2013)。https://doi.org/10.1186/1471-2229-13-100

下载引用

  • 收到了

  • 接受

  • 发表

  • DOIhttps://doi.org/10.1186/1471-2229-13-100

关键字

  • 型NAD(P)H脱氢酶
  • 双重目标
  • 线粒体
  • 过氧化物酶体
  • 叶绿体